|
|
A
最新公告nnouncement
教育培训 | 当前位置:首页> 教育培训 > |
【葵花】看完吓傻了:你的护照号、身份证,私密信息就是这样泄露的... 时间:2017-08-03 点击数: |
在坐飞机前或飞行途中,大家都会小心地保存自己的登机牌,以防查验。 但是下了飞机之后,登机牌的用处消失,大家对待它的态度也不同了。
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坐飞机,或者对旅程感到很兴奋。他们拍下登机牌的照片公开发到社交媒体上,所有人都能看到。
还有些经常坐飞机的乘客会随手把登机牌扔在座位上,或者扔进垃圾桶。美国乘客Tyler Potretzke说:
“If it’s a paper pass, I normally leave it in the bin in the back of the seat in front of me. Or it ends up in my pockets, in the wash ― nowhere secure, that’s for sure!”
"对于纸质登机牌,我就是直接扔到垃圾桶,或者座位前面的袋子里。要不就是放在口袋里,洗衣服的时候直接搅烂了~"
另一名旅客Debbie Caporuscio表示:"如果我是在旅游度假,我会把登机牌扔在旅馆的垃圾桶里。"
如果你的想法跟他们一样,那就错了。
在安全状况频出的今天,个人信息大公开,实在是太恐怖了!
美国一个寻人网站truepeoplesearch,在推特、脸书等社交网站上窜红。
该网站从公开资讯、社交网站等处搜集来个人的名字、电话、住址等资料,重新整理,提供给民众查询。
网站宗旨是:“尽力提供最便利的方式,帮你寻找失联的朋友和家人”。
只要输入名字,年龄、现居地和曾住地、电话、邮箱、亲人名字,甚至还有犯罪记录......都能搜出来!
尽管这个网站里存在的很多资料都是已经公开的,但它所提供的讯息量相当大和全,且如此便于查询,还是免费查询,这也造成许多民众恐慌,担心自己的资讯遭不肖歹徒利用,作为诈骗或是其他犯罪行为使用。
而且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信息以这种方式被整合搜寻毫不知情,自然也不具备任何防控能力。
好在,该网站还提供消除自己记录的选项。
如果你希望清楚自己的信息,可以下拉到网站最底部,点进Terms(用户条款),选择“消除”,点击确认后,数小时内纪录就会移除。
现在还不清楚这些信息“公开化”已经多久了,也不清楚有多少人已经将这些个人信息下载了下来。 近年来,信息泄露导致的电话诈骗、信用卡诈骗也是层出不穷。
此前,一名华裔男子在入住旅馆时,不幸落入信用卡诈骗陷阱,1分钟就被套出了发卡机构,信用卡号和密码。
华裔市民谢先生到安大略省东南部一个小镇出差,租住了当地一间小旅馆。
在前台登记入住时,他刷信用卡付了费。之后谢先生拿着房卡去自己的房间休息。
没想到刚过不久,房间内的电话就响了起来。
打电话的人自称是旅馆经理,表示刚才为谢先生办理入住手续的员工是新入职的,手续出错了。
为了更正错误,经理要重新核对谢先生的信用卡信息。由于刚刚刷过卡办理入住,接到的又是宾馆房间内的电话而不是手机,谢先生没有多想就把自己的卡号和密码告诉了对方。
之后一段时间谢先生都没有怀疑,直到接到发卡银行的电话,问他有没有在某地消费,
得到没有的答复后银行表示会冻结这张已被盗用的卡,并寄一张新的信用卡给谢先生。
直到此时谢先生才得知打电话的是骗子。骗子是怎么知道谢先生房间号码电话的呢?
某银行防诈骗部门主管表示,最近类似诈骗案件发生了很多,多发于小旅馆,所以不排除旅馆有"内应"的可能。
还有可能就是骗子在客人登记入住时偷看到了房号,在客人进入房间之后,借用旅馆大堂的电话打过去实施诈骗。
如何防止此类诈骗?
1. 到外地入住时,尽量选择正规的连锁宾馆,不去私人小旅馆。
2. 办理入住手续时,留意附近的人,不要让不法之徒看到你的个人信息
3. 接到此类电话时,不要盲目告诉对方自己的信息,而是亲自去前台当面问一下情况,如果属实就在前台办,如果没有就避免了被骗。
Mintel民调公司在一份新近访调中发现,过去两年,每十个加拿大人中就有一人曾遭遇信用卡诈骗,其中华裔为最容易遭诈骗的族群。
调查报告显示,年龄在35至44岁之间的加拿大华裔以及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上的人士最容易遇到信用卡诈骗。
约有5%的加拿大消费者遭遇过电话诈骗,4%的人曾被盗走现金。另有2%的加拿大人曾被冒用身分。
金融机构需要采取更多行动来指导顾客如何采取预防措施,保护顾客免受诈骗。
大家也要提高警惕,不要在公共场合(或社交媒体等公共网络)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。
|
上一篇:招聘到底该不该「看脸」? 下一篇:【唯善】最高的情商,就是满怀感恩去工作! |
|
|